廉政时评
无心者公 无我者明
一心可以丧邦,一心可以兴邦,只在公私之间尔。宋代官员李元弼在《作邑自箴》中写道:“临事当无心,无心则公,有心则偏。”这句话意思是,处理事务时若不带私心偏见,便能做到公平公正;若存在私心成见,就会导致偏颇不公。这一理念告诉我们,私心越重,决策越易偏离公义。为政者需摒弃个人利益与主观倾向,以客观立场维护决策的公正性。
“无心者公,无我者明。”无心即不掺加个人私心杂念,站在公义的立场上处理问题,体现的是一种崇高的官德人品。由此,才能将“去私存公”视为为政的根本。明代官员王翱一心为公、大义凛然,接到反映官员曹恂“擅离职守”的报告时,便上奏朝廷要处罚曹恂。结果,他因此事遭到曹恂的殴打。后来,王翱查实曹恂并非擅离职守,便主动承认失察之过,请求免除曹恂责罚。这一事件,体现了王翱“临事当无心”的自省精神。有人赞叹:“王公气量恢宏,不计个人恩怨,足可为人师表”。
无心则可显公平、服人心。《晋书》记载,西晋开国元勋羊祜,“其嘉谋谠议,皆焚其草,故世莫闻。凡所进达,人皆不知所由”。羊祜所举荐的人,却不知是谁举荐自己的。羊祜荐人为官,其心心念念的是举荐之人的德才表现,而不是为了让人私下谢恩于自己。和羊祜举荐相似的,还有宋代官员范纯仁。据《宋史》记载:“纯仁凡荐引人材,必以天下公议,其人不知自纯仁所出。”正是他们的无心,才能为国家选取到真正有用人才,而不是为了照顾关系、拉小圈子,达到获取利益的目的。
不因私心害公义。无心才能公私分明、是非分明,堂堂正正、坦坦荡荡。史书记载,东汉苏章(字孺文)就任冀州刺史时,宴请被检举的老友。宴罢,便正襟危坐:“今夕苏孺文与故人饮者,私恩也;明日冀州刺史案事者,公法也。”第二天,他果然公事公办,将老友治罪。从古至今,公私分明一直是严以律己的重要标准。敢于直面公与私,做到问心无愧,就要保持“内不愧心,外不负俗”的本分,达到“大明无偏照,至公无私亲”的公允,追求“治官事则不营私家,在公家则不言货利”的清明。
公平公正重千钧。我们共产党人为的是大公、守的是大义、求的是大我。要做到这些,离不开无心、无我。事事出于公心,才能有正确的是非观、义利观、权力观、事业观,才能坦荡做人、谨慎用权、光明正大。
政在去私,私灭公存。作为党的干部,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,就要诚心诚意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,就要讲大公无私、公私分明、先公后私、公而忘私。焦裕禄“拼上老命大干一场”,也要改变兰考面貌,是因为他“心中装着全体人民,唯独没有他自己”;王继才在只有巴掌大的开山岛,一守就守了32年,是因为他抱定“守岛就是守家,国安才能家宁”;张富清曾立下卓越战功,退役转业后,主动选择到湖北来凤县工作,深藏功与名,不改真本色,是因为他认为“为党和国家分忧,不能跟党讲价钱”……正是无数共产党员一心为公、清正廉洁,大胆干事、无私奉献,才创造了泽被后人的非凡业绩。
“公款姓公,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;公权为民,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。”不弃私心,必废公事;不祛贪欲,必栽跟头。私心一旦膨胀无度,就会突破纪法底线,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。从一些落马的官员来看,他们无论是铺张浪费、浮华奢侈,还是为了获取好处、谋取私利,根本原因就是杂念多了,党性弱了,公心小了。
公私一念间,荣辱两世界。身之主宰便是心。不能胜寸心,安能胜苍穹。新征程上,党员干部只有秉持公心,摒弃私心,坚持党性锤炼,践行根本宗旨,加强道德修养,做到公私分明、克己奉公、严格自律,才能立根固本、保持本色,成为一心为公、一身正气、一尘不染的共产党人。(桑林峰)